發布時間:2020-04-01 14:01:00
近日,中融印刷的技術人員正在調試一臺珍貴的數字納米印刷機,該機是公司高級管理層經過層層“約談”后從一位以色列老板手中回購的。與以往不同的是,中融印刷的客戶往往會下一批個性化、圖案和顏色要求高、交貨期緊的小訂單,而這只能通過量產的數字納米器件來滿足。除了這些先進的設備,去年年中投產的中融印刷智能工廠,通過“自動化與信息化的融合”,已經站在了行業前列。
近日,中融印刷的技術人員正在調試一臺珍貴的數字納米印刷機,該機是公司高級管理層經過層層“約談”后從一位以色列老板手中回購的。與以往不同的是,中融印刷的客戶往往會下一批個性化、圖案和顏色要求高、交貨期緊的小訂單,而這只能通過量產的數字納米器件來滿足。除了這些先進的設備,去年年中投產的中融印刷智能工廠,通過“自動化與信息化的融合”,已經站在了行業前列。
對于中融印刷大膽技術創新的“性格”的由來,日前上任的中融印刷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海舟認為,這是“一個與自身相伴而生的基因”。這一基因,在30多年前,就決定了中融印刷的命運。
次技術突破:放下“小福吉安”勇敢挑戰“膠印”
1978年,中融印刷的前身張家界印刷廠成立。
在早期的印刷廠,條件很簡單。全廠只有8000元的啟動資金和11名沒有印刷概念的干部職工。本著“摸著石頭過河”的思路,投資方張家界工商聯合公司在下屬企業張家界服裝廠僅配置了不足200平方米的小作坊作為印刷廠的生產基地。
為了省錢,我們請技術人員省錢。工廠里有十幾個人甚至沒有明確的分工。他們是生產工人、卸貨搬運工和開發推銷員這就是印刷廠的建立方式。
1986年是印刷業發展關鍵的一年。當時,經過幾年的發展,印刷廠已經完全掌握了壓花技術,市場發展良好。當時,張家界是一家小有名氣的企業。為了做大做強,管理層把重點放在彩色膠印上。
當時,計劃膠印的消息在張家界印刷廠傳開后,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沒有用穩定、適當的資金來進行膠印,反而冒著很大的風險,以更高的技術要求進入膠印領域。不過,經管理層討論后認為,要發展壯大印刷廠,首先要擺脫“小資安全”的心態,積極看待行業改革的大勢所趨。膠印是進一步發展的必由之路。
事實證明,膠印大大拓寬了公司的發展空間,也是輝煌的開始。正如林海舟所說:“1986年的這一決定,是中融發展史上重要的決定?!?/p>
然后從1986年到1990年,張家界印刷工業公司從原來的方盒印刷機開始引進二手羅蘭印刷機、電腦剪紙機和新北京印刷機械廠05雙色機,正式踏上膠印的步,開啟了彩色印刷的新征程。
1990,張家邊印刷實業有限公司和香港榮曼實業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中山中榮紙業印刷有限公司。
經過兩代領導人的創業、鞏固和發展,中融已初具規模。1993年,公司資產規模達到1000萬元,銷售額超過3500萬元。隨后幾年,中融先后投資1億多元,進行設備更新、建廠擴建。同時,中融的主要客戶也從國內的款式、鞋類、電池類客戶轉變為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高等客戶,躋身中國主流包裝印刷企業之列。
然而,進入新千年后,中融面臨著一個現實的戰略問題:未來如何發展企業,是堅守華南和角落,還是沖出廣東,在更大的空間放逐夢想?前者穩定可靠,風險小,但市場基本飽和;后者風險大,不確定因素多,投資失敗的后果難以想象。
為此,中融管理層展開熱議:
投資的風險是什么?”啟動資金3000萬元,以后每年動態投資超過1500萬元。一旦項目失敗,中融將背上沉重的負擔,進入21世紀,甚至毀掉此前20年的努力?!?/p>
市場空間有多大?”目標客戶已經被同行瓜分,所以我們需要一點一點地贏得客戶的信任和支持?!?/p>
不確定因素有哪些?”中融的企業文化能否被當地接受,外派管理人員能否長期在外地工作,總部如何支持和管理千里之外的基地?!?/p>
這樣的想法讓中融的管理層格外謹慎,尤其是在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沒有消除的情況下,就連客戶也善意地提醒他們要謹慎。
敢于做基因,夢想成為中國細心的包裝供應商,終于克服了種種疑慮。2003年,中融印刷收購天津友恒印刷。三年后,天津中融2萬平方米現代化新廠房投入使用,市場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均居華北之首。天津中融的成功打響了中融異地擴張的槍。
隨后幾年,中融昆山、沈陽生產基地相繼建成。目前,中融已完成服務華南、華北、華東、東北經濟圈的戰略布局,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細心包裝印刷企業的地位。本著“客戶在哪里,我們在哪里”的服務理念,林海洲透露,下一步,中融計劃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
時代潮流:打造行業先進的智能工廠,
作為一家具有技術創新和創新基因的企業,經過幾輪發展,到2015年,中融投資迎來了新一輪的智能化轉型。
中山商報記者在中融智能工廠130畝的大樓內看到,每條生產線只有兩名工人在操作,所有生產環節在流水線上井然有序。整個生產過程通過企業大數據平臺實現智能化管理。
林毅夫說:“智能化的優勢是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管理效率。例如,研發部開發新產品后,生產計劃部在操作平臺下發生產指令,堆垛機自動從智能倉庫中取出紙張,通過穿梭機放到指定的印刷生產線上,操作人員按照電腦顯示屏上的生產指令進行操作。大數據平臺可自動采集各印刷生產線的生產進度數據,并根據進度隨時調度軌道交通車輛補充生產線。它不需要操作員在計算機上輸入和上傳進度信息來獲取補貨信息,使每個生產環節緊密相連,無需等待材料?!?/p>
智能倉庫更是“黑科技”,是整個智能工廠的調度中心。在現場,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進場和配送均由軌道、堆垛機、自動電梯、穿梭機、輸送帶組成的智能配送調度系統完成,無需人工操作。
同時,林海洲還表示,鑒于目前消費品行業新產品更新速度加快,產品個性化需求凸顯,中融智能工廠推出了一款蘭德納米數碼印刷機?!边@是公司高層在一系列“面試”后從蘭達老板那里得到的第四個設備。同時,過去也有幾位中國同行。我們贏了,而且進展順利?,F在設備仍在調試中,預計下月投產?!?/p>
據林海洲介紹,中融的客戶主要集中在消費品領域。當今社會,消費品包裝呈現出個性化、小批量定制的特點,對速度和色彩要求很高。有了蘭達數碼印刷設備,中融在這一領域將擁有的競爭力。
據林海洲介紹,中融智能工廠投產以來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設備非工作時間減少40%,一線人員相對減少25%,產品研發周期縮短55%,產品質量投訴率下降23%,2018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0%,“智能化生產將為中融注入新的活力和更強的競爭力?!?/p>